CN103412667A -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12667A
CN103412667A CN2013101274714A CN201310127471A CN103412667A CN 103412667 A CN103412667 A CN 103412667A CN 2013101274714 A CN2013101274714 A CN 2013101274714A CN 201310127471 A CN201310127471 A CN 201310127471A CN 103412667 A CN103412667 A CN 103412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layer
face glass
contact panel
visibl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74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12667B (zh
Inventor
唐根初
董绳财
刘伟
唐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Group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274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126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12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2667A/zh
Priority to US14/243,197 priority patent/US20140307181A1/en
Priority to TW103206068U priority patent/TWM496801U/zh
Priority to KR2020140002896U priority patent/KR200479100Y1/ko
Priority to JP2014001941U priority patent/JP3192251U/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12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2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Abstract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及层叠于其背面的触摸感应模组,面板玻璃包括显示区和位于其外边缘的非显示区,触摸感应模组包括沿面板玻璃厚度方向间隔层叠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分别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及沿第二方向延伸、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二导电条,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触摸感应模组上落入第一导电层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与显示区正对的可视区及正对非显示区的非可视区,可视区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从而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含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触摸屏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多,例如手机、平板电脑、MP4、电子书等。触摸屏是可接收触摸等输入信号的感应式装置。触摸屏赋予了信息交互崭新的面貌,是极富吸引力的全新信息交互设备。触摸屏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信息传媒界的普遍关注,已成为光电行业异军突起的朝阳高新技术产业。然而,现有的触摸屏多为外挂或内嵌于电子装置的显示屏上,触摸屏的感应区与显示屏正对,使得使用者对触摸屏的触控操作仅限于触摸屏正对显示屏的区域,用户体验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氧化铟锡(ITO)导电层是触摸屏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触摸屏的制造技术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但是以投射式电容屏为例,ITO导电层的基础制造流程近年来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ITO镀膜及ITO图形化。ITO导电层图形化需要用到刻蚀工艺,大量的ITO材料会被浪费,并且,铟元素是一种稀土金属,大自然中存量极少,近年铟元素材料的成本急剧上升,在材料成本上升级不可避免地产生材料浪费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制备成本上升。并且,如果需要实现低方阻则ITO导电层则要变厚,不仅会进一步提高制备成本,还会降低透过率。另外ITO导电层易龟裂,使得触摸屏的性能较不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的触控面板及含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及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背面的触摸感应模组,所述面板玻璃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边缘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摸感应模组包括沿所述面板玻璃厚度方向间隔层叠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所述多个第一导电条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所述多个第二导电条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一导电条在所述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条相交,所述触摸感应模组上落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触摸感应模组的感应区,所述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所述可视区正对所述显示区,且所述可视区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重合,所述非可视区正对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非可视区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可视区呈条状,所述非可视区的宽度大于0.5毫米且不大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可视区的宽度不小于1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二,所述二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所述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沿所述面板玻璃厚度方向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的背面,所述第一介质层的上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介质层上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及第二导电条均呈网格状且包括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中,所述导电丝线由填充于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所述导电丝线的线宽为0.2um~5u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一介质层、第二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第二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胶粘层、第二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第二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胶粘层、第一介质层、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第一介质层、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第一介质层、胶粘层、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中,相邻两条导电丝线的距离为50微米~100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深宽比均不小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所述遮光层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所述非显示区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面板玻璃与所述触摸感应模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层为遮光油墨层。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为上述触控面板,所述面板玻璃的显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上投影全部落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上落入第一导电层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面板玻璃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面板玻璃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5a~图5d分别为不同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网格单元的的形状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面板玻璃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7为再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图3,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100及触摸感应模组200。
面板玻璃100包括显示区101及位于显示区101外边缘、围绕显示区101的非显示区102。
面板玻璃100包括显示面板及层叠于显示面板上并位于显示面板外边缘的油墨边框。油墨边框形成非显示区102,显示面板未被油墨边框覆盖的区域形成显示区101。
面板玻璃1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面板玻璃1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的透光性。
请同时参阅图4,触摸感应模组200包括第一介质层20、第一导电层30、第二介质层40、第二导电层50、第一电极引线60及第二电极引线70。
第一介质层20层叠于面板玻璃100的背面上。第一介质层20的材料为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将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涂布于面板玻璃100上固化后形成。
第一介质层20的厚度优选为1微米~10微米,进一步优选为2微米~5微米,以使第一介质层20的透光性能较好,不会影响透触摸感应模组200的整体透光性。
第一介质层20远离面板玻璃100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22。第一凹槽2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20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2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30呈网格状,由导电丝线相互交叉形成。第一导电层3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32。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条32之间形成间隙34使得多个第一导电条32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导电层30收容于第一凹槽22中而嵌设于第一介质层20中。第一导电层30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22的深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直角坐标系的其中一个坐标方向,,在附图中表现为沿平行第一介质层2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
第一导电条32为由导电丝线形成的导电网格。每个第一导电条32包括多个网格单元。网格单元为正方形、菱形或正六边形或随机网格形状,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及随机网格形状,且金属网格分隔成相互绝缘的导电图案,分别如图5a~图5d所示。网格单元为正方形是指第一导电层30的每一个网格单元均为正方形。网格单元为菱形或正六边形具有相同的含义。而网格单元为随机网格形状是指,构成第一导电层30的网格单元可以包括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长方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导电丝线由填充于第一凹槽22中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导电材料为金属材料或氧化铟锡(ITO)。采用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22并固化形成第一导电层的方法,相比传统ITO的镀膜-图形化蚀刻工艺可以大大节省原料,另外工艺上也把图形化这一步转嫁给了压印模具,一次性压印成图形化的第一凹槽22,不用每一片都做暴光-显影-蚀刻,工艺大大简化,从而大大地可以降低制备成本,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
优选地,导电材料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选自金(Au)、银(Ag)、铜(Cu)、镍(Ni)、钼(Mo)、铝(Al)及锌(Zn)中的一种或由金(Au)、银(Ag)、铜(Cu)、镍(Ni)、钼(Mo)、铝(Al)及锌(Zn)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合金。
相对于昂贵的铟锡氧化物(ITO),金(Au)、银(Ag)、铜(Cu)、镍(Ni)、钼(Mo)、铝(Al)及锌(Zn)的价格较低,有利于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且这几种金属的导电性能能够满足导电的要求。并且,金属丝线具有较好的韧性,不易发生龟裂的现象,使得第一导电层30的导电性能较为稳定,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因为金属丝线不透光,减小金属丝线的线宽和增加相邻两条金属丝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透光面积,从而提高触摸感应模组200的透光率。
优选地,金属丝线的线宽为0.2微米~5微米。金属丝线的线宽越小,透光率越好,然而,第一导电层30的电阻随金属丝线的线宽的减小而增大,综合透光率和电阻考虑,金属丝线的线宽进一步优选为0.5微米~2微米。优选地,相邻两条金属丝线之间的距离为50微米~500微米。
第一导电层30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厚度为2微米~5微米的金属丝线兼具有较好的电学特性和透光性,以使第一导电层30的导电性能较好,透明度较高。
第二介质层40层叠于第一介质层30上。第二介质层40的材料为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将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涂布于第一介质层20上固化后形成。
优选地,第二介质层40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进一步优选为2微米~5微米,以使第二介质层40的透光性能较好,不会影响触摸感应模组200的整体透光性。
第二介质层40远离第一介质层20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40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4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二导电层50呈网格状,由导电丝线相互交叉形成。第二导电层50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52。相邻两个第二导电条52之间形成间隙54使得多个第二导电条52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二导电层50收容于第二凹槽42中而嵌设于第二介质层40中,且第二导电层50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42的深度,以保证第二导电层50与第一导电层30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是指直角坐标系的另一个坐标方向,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某一方向。当第一方向是指沿平行第一介质层2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时,第二方向可以为沿平行第二介质层40宽度方向的方向。本实施列中以直角坐标系为例,但不限于直角坐标系,在另一些实行施例中,坐标系的选择还可以选用其他方式,如中国第201120579428.8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斜交坐标系,中国第201220097091.1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标坐标系。
第二导电条52为由导电丝线形成的导电网格。每个第二导电条52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网格单元为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长方形或随机网格形状。此处的网格单元为正方形、菱形、正六边形、长方形或随机网格形状与第一导电层30中的网格单元的形状具有相同的含义。
导电丝线由填充于第二凹槽42中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导电材料为金属材料或氧化铟锡(ITO)。这种方式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50的工艺大大简化,可以大大地可以降低制备成本,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
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选自金(Au)、银(Ag)、铜(Cu)、镍(Ni)、钼(Mo)、铝(Al)及锌(Zn)中的一种或由金(Au)、银(Ag)、铜(Cu)、镍(Ni)、钼(Mo)、铝(Al)及锌(Zn)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合金。选用金属材料形成第二导电层50有利于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和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金属丝线的线宽优选为0.2微米~5微米,更优选为0.5微米~2微米。
优选地,相邻两条金属丝线之间的距离为50微米~500微米。
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20和第二介质层40中而沿面板玻璃100厚度方向间隔层叠于面板玻璃100的背面。
第一导电条32在第二导电条52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52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能够简化制备工艺。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30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5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50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30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50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触摸感应模组2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30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50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200的感应区。
请参阅图1,感应区包括可视区S1和位于可视区S1外围的非可视区S2。面板玻璃100在第一介质层20或第二介质层40上的投影边框为边框100’,与显示区101对应的区域为区域101’,与非显示区102对应的区域为区域102’。由图1可看出,可视区S1正对面板玻璃100的显示区101,且可视区S1在玻璃面板1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101重合。非可视区S2正对面板玻璃100的非显示区102,且非可视区S2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102。
区域S1和区域S2兼具有感应功能,使得面板玻璃100的非显示区102与区域S2相对的区域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触摸面板玻璃100的非显示区102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S2的数量为二,两个非可视区S2分别位于可视区S1的相对两侧,使得显示区101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102均具有触控效果。
请参阅图6,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S2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S1的一侧。
如图2和图6所示,非可视区S2呈条状。非可视区S2的宽度为d。
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102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第一电极引线60及第二电极引线70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20及第二介质层40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连接。第一电极引线60及第二电极引线70分别与面板玻璃100的非显示区102相对。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2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30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50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S1及位于可视区S1外围的非可视区S2,可视区S1正对显示区101,且可视区S1在玻璃面板1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101重合,非可视区S2正对非显示区102,非可视区S2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102,使得面板玻璃100的非显示区102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200的第一导电层30及第二导电层50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22和第二凹槽4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并且,上述触控面板为OGS(One Glass Solution)结构,其厚度仅包括面板玻璃100、第一介质层20及第二介质层40的厚度,使得触控面板的厚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装置往轻薄方向发展。
请再次参阅图3,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80。遮光层80与非显示区102的形状相同,遮光层80在面板玻璃1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102重合。
遮光层80设置于面板玻璃100与触摸感应模组2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80可以为金属铬(Cr)镀层。设置遮光层80可以遮挡面板玻璃1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1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80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300’及触摸感应模组300。
面板玻璃3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3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3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3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300’背面上的第一胶粘层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一介质层304、第二胶粘层305、第二介质层306、第二透明基板307。
触摸感应模组3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中的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并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300’的非显示区相对。
第一胶粘层302的材料为透明光学胶,如光学级聚丙烯酸树脂、液态水胶等,为了避免对第一导电层308及第二导电层309的腐蚀,所选用的透明光学胶为无酸或低酸光学胶。
第一胶粘层302起到连接面板玻璃300’和第一透明基板303的作用。为保证触摸感应模组300的透光率及第一胶粘层302的粘结性能,第一胶粘层302的厚度优选为50um~200um。
第一透明基板303为玻璃基板或柔性透明基板,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等。第一透明基板303的厚度为0.025mm~0.3mm。
第一介质层304的材料为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将热固化树脂或UV固化树脂涂布于第一透明基板303上固化后形成。第一介质层304的厚度优选为1微米~10微米,进一步优选为2微米~5微米。第一介质层304远离第一透明基板303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3042。第一凹槽304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304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304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二胶粘层305的材料为透明光学胶,如光学级聚丙烯酸树脂、液态水胶等。第二胶粘层305起到连接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作用。第二胶粘层305的厚度优选为25um~100um。
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第一介质层304的材料及厚度相同。第二介质层306靠近第二胶粘层305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3062。第二凹槽306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306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306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二透明基板307为玻璃基板或柔性透明基板,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等。第二透明基板307的厚度为0.025mm~0.3mm。
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308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309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308收容于第一凹槽3042中而嵌设于第一介质层304中,第二导电层309收容于第二凹槽3062中而嵌设于第二介质层306中。第一导电层308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304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309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3062的深度,以保证第一导电层308与第二导电层309相互绝缘。
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能够分别有效地保护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避免在制备过程中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受损。并且,第一介质304及第二介质层306均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301及第二透明基板307中,能够进一步保护导第一导电层308及第二导电层309,避免导形成第一导电层308的导电丝线及形成第二导电层309的导电丝线受损而影响导电效果从而影响触摸感应模组300的触控效果,提高触摸感应模组300的触控性能。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308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309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309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308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309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308和第二导电层309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触摸感应模组3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3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3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300的感应区。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3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300’的非显示区,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3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3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两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3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3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3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101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导电层308及第二导电层309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3042和第二凹槽306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FF(Glass-Film-Film)结构,支持多点触控,成本较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308与第二导电层309为面对面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308与第二导电层309可以为背靠背设置或同向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7,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310。遮光层310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310在面板玻璃3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310设置于面板玻璃300’与触摸感应模组3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310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310可以为金属铬(Cr)镀层。设置遮光层310可以遮挡面板玻璃3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3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310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400’及触摸感应模组400。
面板玻璃4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4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4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4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400’背面上的第一胶粘层402、第一介质层403、第一透明基板404、第二胶粘层405、第二透明基板406及第二介质层407。
触摸感应模组4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403和第二介质层407中的第一导电层408和第二导电层409,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403和第二介质层407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408和第二导电层409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400’的非显示区相对。
第一胶粘层402、第一透明基板404、第二胶粘层405及第二透明基板406的结构与材料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胶粘层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二胶粘层305及第二透明基板307的结构和材料相同。
第一介质层403和第二介质层407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质层403靠近第一胶粘层402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4032。第一凹槽403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403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4032的深宽比不小于1。第二介质层407远离第二透明基板406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4072。第二凹槽407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407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407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408和第二导电层409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408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409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408和第二导电层409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4032和第二凹槽4072中而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403和第二介质层407中。第一导电层408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403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409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4072的深度。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408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409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409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408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409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408和第二导电层409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触摸感应模组4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4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4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400的感应区。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4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400’的非显示区正对,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4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4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两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102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4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4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4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400的第一导电层408及第二导电层409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4032和第二凹槽407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FF(Glass-Film-Film)结构,支持多点触控,成本较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408与第二导电层409为背靠背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9,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410。遮光层410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410在面板玻璃4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410设置于面板玻璃400’与触摸感应模组4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410可以为金属铬(Cr)镀层。设置遮光层410可以遮挡面板玻璃4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4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410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500’及触摸感应模组500。
面板玻璃5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5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5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5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500’背面上的第一胶粘层502、第一介质层503、第一透明基板504、第二胶粘层505、第二介质层506及第二透明基板507。
触摸感应模组5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503和第二介质层506中的第一导电层508和第二导电层509,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503和第二介质层506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508和第二导电层509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500’的非显示区相对。
第一胶粘层502、第一透明基板504、第二胶粘层505及第二透明基板507的结构与材料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胶粘层302、第一透明基板303、第二胶粘层305及第二透明基板307的结构和材料相同。
第一介质层503和第二介质层506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质层503靠近第一胶粘层502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5032。第一凹槽503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503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5032的深宽比不小于1。第二介质层506靠近第二胶粘层505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5062。第二凹槽506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506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506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508和第二导电层509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508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509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508和第二导电层509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5032和第二凹槽5062中而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503和第二介质层506中。第一导电层508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503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509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5062的深度。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508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509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509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508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509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508和第二导电层509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触摸感应模组5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5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5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500的感应区。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5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500’的非显示区,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5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5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5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508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509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500的第一导电层508及第二导电层509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5032和第二凹槽506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FF(Glass-Film-Film)结构,支持多点触控,成本较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508与第二导电层509为同向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1,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510。遮光层510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510在面板玻璃5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510设置于面板玻璃500’与触摸感应模组5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510可以为金属铬(Cr)镀层。设置遮光层510可以遮挡面板玻璃5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5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510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13和图14,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600’及触摸感应模组600。
面板玻璃6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6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6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6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600’背面上的胶粘层602、第一介质层603、透明基板604及第二介质层605。触摸感应模组6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603和第二介质层605中的第一导电层606和第二导电层607,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603和第二介质层605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606和第二导电层607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600’的非显示区相对。
胶粘层602及透明基板604的结构和材料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第一胶粘层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结构和材料相同。
第一介质层603和第二介质层605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质层603靠近胶粘层602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6032。第一凹槽603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603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6032的深宽比不小于1。第二介质层605远离透明基板604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6052。第二凹槽605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605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605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606和第二导电层607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606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607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606和第二导电层607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6032和第二凹槽6052中而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603和第二介质层605中。第一导电层606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603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607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6052的深度。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606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607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607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606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607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606和第二导电层607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触摸感应模组6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606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607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600的感应区。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6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的非显示区,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6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6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两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6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606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607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600的第一导电层606及第二导电层607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6032和第二凹槽605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F2(Film两面均设导电层)结构,采用GF2结构相对于GFF结构可以减少一层Film厚度,另外GF2结构可以对Film两面同时进行图案化,间化制程。
请再次参阅图13,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608。遮光层608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608在面板玻璃6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608设置于面板玻璃600’与触摸感应模组6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608可以为金属铬(Cr)镀。设置遮光层608可以遮挡面板玻璃6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6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608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700’及触摸感应模组700。
面板玻璃7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7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7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7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700’背面上的第一介质层702、胶粘层703、透明基板704及第二介质层705。触摸感应模组7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702和第二介质层704中的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702和第二介质层704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700’的非显示区相对。
胶粘层703及透明基板704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胶粘层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结构和材料相同。
第一介质层702和第二介质层704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质层702远离面板玻璃700’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7022。第一凹槽702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702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7022的深宽比不小于1。第二介质层704远离透明基板705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7052。第二凹槽705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704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705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706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707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7022和第二凹槽7052中而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702和第二介质层705中。第一导电层706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702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707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7052的深度。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706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707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707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706的金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707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触摸感应模组7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706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707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触摸感应模组700的感应区。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7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700’的非显示区,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7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7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两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7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706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707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700的第一导电层706及第二导电层707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7022和第二凹槽705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1F(Glass和Film面上各设一导电层)结构,采用G1F结构相对于GFF结构减少了一层Film厚度,降低成本。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706和第二导电层707同向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5,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708。遮光层708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708在面板玻璃7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708设置于面板玻璃700’与触摸感应模组7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708可以为金属铬(Cr)镀层。设置遮光层708可以遮挡面板玻璃7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7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708可以省略。
请一并参阅图17和图18,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800’及触摸感应模组800。
面板玻璃800’包括显示区(图未示)及位于显示区外边缘、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未示)。面板玻璃800’为硅铝酸盐玻璃基板或钙钠玻璃板。优选地,面板玻璃800’的厚度为0.3毫米~1.2毫米,优选为0.5毫米~0.7毫米,以保证触控面板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
触摸感应模组800包括依次层叠于面板玻璃800’背面上的第一介质层802、胶粘层803、第二介质层804及透明基板805。触摸感应模组800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802和第二介质层804中的第一导电层806和第二导电层807,还包括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804和第二介质层804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806和第二导电层807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均与面板玻璃800’的非显示区相对。
胶粘层803及透明基板805的结构和材料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胶粘层302及第一透明基板303的结构和材料相同。
第一介质层802和第二介质层804的材料及厚度分别与触摸感应模组300的第一介质层304和第二介质层306的材料及厚度相同。
第一介质层802远离面板玻璃800’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8022。第一凹槽802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一介质层802上压印形成,第一凹槽8022的深宽比不小于1。第二介质层804远离透明基板805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8042。第二凹槽8042采用压印模板在第二介质层804上压印形成,第二凹槽8042的深宽比不小于1。
第一导电层806和第二导电层807的结构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电层30和第二导电层50的结构相同。第一导电层806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图未标)。第二导电层807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图未标)。。第一导电层806和第二导电层807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8022和第二凹槽8042中而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802和第二介质层804中。第一导电层806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凹槽8022的深度,第二导电层807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凹槽8042的深度。
第一导电条在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条相交,以形成互感电容,而无需采用导电搭桥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807的导电丝线在第二导电层808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电层808的导电丝线重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导电层807的导电丝线及第二导电层808的导电丝线占取可视区的面积,提高透光率。
第一导电层807和第二导电层808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优选为2微米~5微米。
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和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800’的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面板玻璃800’的非显示区,且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面板玻璃800’的非显示区也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的体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面板玻璃800’的非显示区进行翻页、调整音量、锁定操作界面等。
本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一,位于可视区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非可视区的数量可以为二,两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非可视区呈条状。非可视区的宽度为d。为了便于触摸实现触控效果,d的值大于0.5毫米。且d的值不大于非显示区102的宽度。更优选地,d的值不小于1毫米。
上述触控面板的触摸感应模组800上落入第一导电层806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807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感应区,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可视区正对显示区,且可视区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重合,非可视区正对非显示区,非可视区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落入非显示区,使得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从而具有触控效果,可以增加用户体验功能。
触摸感应模组800的第一导电层806及第二导电层807分别由导电材料填充第一凹槽8022和第二凹槽8042固化后形成,制备过程中无需进行刻蚀和搭桥,能够节约原料和简化制备过程,使得该触控面板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导电材料优选为金属材料,能够进一步降低触控面板的价格并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稳定性。
上述触控面板为G1F(Glass和Film面上各设一导电层)结构,采用G1F结构相对于GFF结构减少了一层Film厚度,降低成本。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806与第二导电层807面对面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7,优选地,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遮光层808。遮光层808与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遮光层808在面板玻璃800’上的投影与非显示区重合。
遮光层808设置于面板玻璃800’与触摸感应模组800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为油墨遮光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808可以为金属铬(Cr)镀。设置遮光层808可以遮挡面板玻璃800’下方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如边框线路,以提升触控面板的外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玻璃800’下方没有不需要露出的结构或元件或这些结构或元件已经被其他结构遮挡,遮光层808可以省略。
进一步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请参阅图1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900,包括显示面板910和位于显示面板910上的触控面板920。
触控面板920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相同。触控面板920包括面板玻璃921、遮光层922、第一介质层923、第一导电层924、第二介质层925、第二导电层926、第一电极引线(图未示)及第二电极引线(图未示)。
第二介质层925、第一介质层923及面板玻璃921依次层叠于显示面板910上,第一导电层924及第二导电层925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923及第二介质层925中,遮光层922设置于面板玻璃921与第一介质层923之间。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分别嵌设于第一介质层923及第二介质层925中,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层924和第二导电层926连接。
上述触控面板920的面板玻璃的非显示区也具有感应功能,因而具有触控效果,能够增加该触控显示装置900的用户的体验功能。并且,该触控面板920的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且性能稳定,使得该触控显示装置900价格较低且性能较为稳定。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920的结构也可以与图7、图9、图11、图13、图15或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相同。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面板玻璃及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背面的触摸感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玻璃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边缘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摸感应模组包括沿所述面板玻璃厚度方向间隔层叠的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电条,所述多个第一导电条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电条,所述多个第二导电条间隔排列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一导电条在所述第二导电条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条相交,所述触摸感应模组上落入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界及第二导电层的边界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触摸感应模组的感应区,所述感应区包括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外围的非可视区,所述可视区正对所述显示区,且所述可视区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重合,所述非可视区正对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非可视区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落入所述非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可视区呈条状,所述非可视区的宽度大于0.5毫米且不大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可视区的宽度不小于1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数量为二,所述二个非可视区分别位于所述可视区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沿所述面板玻璃厚度方向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的背面,所述第一介质层的上设有网格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介质层上设有网格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及第二导电条均呈网格状且包括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中,所述导电丝线由填充于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中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所述导电丝线的线宽为0.2um~5u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一介质层、第二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第二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胶粘层、第二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粘层、第二胶粘层、第一透明基板及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胶粘层、第一介质层、第一透明基板、第二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第二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胶粘层、第一介质层、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第一介质层、胶粘层、第二介质层及透明基板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粘层及透明基板,所述第一介质层、胶粘层、透明基板及第二介质层依次层叠于所述面板玻璃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中,相邻两条导电丝线的距离为50微米~100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1微米~10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深宽比均不小于1。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形状相同,所述遮光层在所述面板玻璃上的投影与所述非显示区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面板玻璃与所述触摸感应模组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为遮光油墨层。
17.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为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面板玻璃的显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上投影全部落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CN201310127471.4A 2013-04-12 2013-04-12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4126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7471.4A CN103412667B (zh) 2013-04-12 2013-04-12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4/243,197 US20140307181A1 (en) 2013-04-12 2014-04-02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103206068U TWM496801U (zh) 2013-04-12 2014-04-09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KR2020140002896U KR200479100Y1 (ko) 2013-04-12 2014-04-10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2014001941U JP3192251U (ja) 2013-04-12 2014-04-14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7471.4A CN103412667B (zh) 2013-04-12 2013-04-12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2667A true CN103412667A (zh) 2013-11-27
CN103412667B CN103412667B (zh) 2015-04-08

Family

ID=49605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7471.4A Active CN103412667B (zh) 2013-04-12 2013-04-12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07181A1 (zh)
JP (1) JP3192251U (zh)
KR (1) KR200479100Y1 (zh)
CN (1) CN103412667B (zh)
TW (1) TWM496801U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6019A (zh) * 2015-03-17 2015-05-20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一种双导电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
CN105467862A (zh) * 2014-09-04 2016-04-06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厨房电器的触摸操作控制装置及厨房电器
CN105808025A (zh) * 2014-12-31 2016-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和终端
CN105988633A (zh) * 2015-03-06 2016-10-05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6201036A (zh) * 2015-04-29 2016-12-0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及触摸显示屏模组
CN106716315A (zh) * 2015-06-24 2017-05-2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封装盖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6092A (zh) * 2017-08-24 2017-11-14 深圳市零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lp显示器
CN109062450A (zh) * 2018-09-30 2018-12-21 上海开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智能教学黑板及一种制作智能教学黑板的方法
CN109564491A (zh) * 2018-11-08 2019-04-02 深圳柔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196658A (zh) * 2019-05-27 2019-09-0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61112A (zh) * 2020-01-02 2020-04-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41474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夹层玻璃及其控制装置、系统、方法和控制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74192U (zh) * 2013-08-22 2014-03-11 Innolux Corp 觸控裝置
CN104020880A (zh) * 2014-05-27 2014-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装置
TW201545030A (zh) * 2014-05-30 2015-12-0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觸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KR102288832B1 (ko) * 2015-01-19 2021-08-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터치 디바이스
CN104281353B (zh) * 2014-10-27 2018-02-06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及触控装置
KR101778553B1 (ko) * 2015-09-15 2017-09-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치 입력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70075473A1 (en) 2015-09-15 2017-03-16 Hyundai Motor Company Touch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E102015121195B4 (de) * 2015-12-04 2020-11-19 Leonhard Kurz Stiftung & Co. Kg Foli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olie
US10884523B2 (en) 2015-12-04 2021-01-05 Leonhard Kurz Stiftung & Co. Kg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ilm
KR102461720B1 (ko) * 2017-08-03 2022-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문인식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지문 인식 겸용 터치 스크린 장치
WO2019035421A1 (ja) * 2017-08-17 2019-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プリント層間にスペーサ層を備える配線基板
TWI720886B (zh) * 2020-05-08 2021-03-0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多層電容元件以及多層電容元件的設計方法
CN112416164B (zh) * 2020-10-30 2022-05-17 安徽鸿程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的贴合方法、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4898659B (zh) * 2022-04-18 2023-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3186A (zh) * 2008-12-23 2010-06-3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903423A (zh) * 2012-10-25 2013-01-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中的导电结构、透明导电膜及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56393B2 (en) * 2005-03-04 2010-02-0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isplay and surrounding touch sensitive bezel for user interface and control
KR102125605B1 (ko) * 2006-06-09 2020-06-22 애플 인크. 터치 스크린 액정 디스플레이
US8049732B2 (en) * 2007-01-03 2011-11-01 Apple Inc. Front-end signal compensation
TWI407347B (zh) * 2009-10-09 2013-09-0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位置偵測的方法與裝置
TW201142682A (en) * 2010-02-12 2011-12-01 Wintek Corp 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JP5347096B1 (ja) * 2012-09-13 2013-11-20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フューチャ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と表示装置を具備する入出力一体型装置
US9785291B2 (en) * 2012-10-11 2017-10-10 Google Inc. Bezel sensitive touch screen system
US9250753B2 (en) * 2013-01-07 2016-02-0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apacitive touch surface in close proximity to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3186A (zh) * 2008-12-23 2010-06-3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903423A (zh) * 2012-10-25 2013-01-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中的导电结构、透明导电膜及制作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862A (zh) * 2014-09-04 2016-04-06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厨房电器的触摸操作控制装置及厨房电器
CN105808025A (zh) * 2014-12-31 2016-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和终端
CN105808025B (zh) * 2014-12-31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和终端
CN105988633A (zh) * 2015-03-06 2016-10-05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5988633B (zh) * 2015-03-06 2019-07-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4636019A (zh) * 2015-03-17 2015-05-20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一种双导电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
CN106201036A (zh) * 2015-04-29 2016-12-0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摸显示屏及触摸显示屏模组
CN106716315A (zh) * 2015-06-24 2017-05-2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封装盖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6092B (zh) * 2017-08-24 2023-04-07 深圳市零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lp显示器
CN107346092A (zh) * 2017-08-24 2017-11-14 深圳市零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lp显示器
CN109062450A (zh) * 2018-09-30 2018-12-21 上海开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智能教学黑板及一种制作智能教学黑板的方法
CN109564491A (zh) * 2018-11-08 2019-04-02 深圳柔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196658A (zh) * 2019-05-27 2019-09-0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61112A (zh) * 2020-01-02 2020-04-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61112B (zh) * 2020-01-02 2023-02-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41474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夹层玻璃及其控制装置、系统、方法和控制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07181A1 (en) 2014-10-16
KR200479100Y1 (ko) 2015-12-17
KR20140005477U (ko) 2014-10-22
CN103412667B (zh) 2015-04-08
TWM496801U (zh) 2015-03-01
JP3192251U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2667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165226B (zh) 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13593B (zh) 透明导电体及其制备方法
CN203179574U (zh) 透明导电体
CN103295671A (zh) 透明导电膜
CN103279240B (zh) 触控面板
TW201445409A (zh) 單層多點式觸控導電膜及其製備方法
CN104347155A (zh) 透明导电膜
CN105448386B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103426504B (zh) 导电膜
CN203179571U (zh) 透明导电膜
CN203386174U (zh) 滤光片模块及使用该滤光片模块的触摸显示屏
CN203366269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412665B (zh) 电子装置
CN203376989U (zh) 透明导电膜
CN203366286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CN203179570U (zh) 透明导电膜
CN203178976U (zh) 电子装置
CN104347154B (zh) 一种透明导电膜
CN204087845U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203643991U (zh) 一种单层感应层触摸屏的银线搭桥结构
CN203386178U (zh) 滤光片模块及使用该滤光片模块的触摸显示屏
CN203338281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导电膜
CN203503319U (zh) 导电膜
CN203376733U (zh) 透明导电膜和电容式触摸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6 oufeiguang Science Park, HUAFA section of Songbai highwa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phigu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6 oufeiguang Science Park, HUAFA section of Songbai highwa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06 oufeiguang Science Park, HUAFA section of Songbai highwa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Baoan District Gongming town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HUAFA Road Light Technology Park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Film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24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6 oufeiguang Science Park, HUAFA section of Songbai highwa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phiguang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